不忘初心 绿色再生

专项资金政策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的影响分析

字体大小:

2024年1月17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2023年第74号),指出自2024年1月1日起新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不再执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列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活动。

图片

    自此,运行11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制度宣告结束,也意味着我国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探索需要进行新的尝试和研究。

     毋庸置疑的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制度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横跨10余年的纬度里,共有超过8亿台套废电器进入规范处理企业,废电视机、废电冰箱、废洗衣机、废空气调节器和废微型计算机等规范回收处理率超40%,获得铜、铝、铁、塑料等资源超750万吨,有效防控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图片

     2024年9月30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4〕119号),指出为持续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继续支持行业发展。

     财资环〔2024〕119号文件明确对2023年12月31日以前基金政策形成的存量缺口,在核定后,根据中央财力情况,每年适当安排资金对相关企业按照统一进度解决。2024年11月2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4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财资环〔2024〕138号),下达的75亿元资金,便是用于这一方向,中央带着企业名单和金额下达,由地方直接拨付给企业,当前原来的基金补贴已按照统一进度拨付至2020年第二季度。

图片

     尽管财资环〔2024〕138号明确要求2024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发展,需尽快将资金拨付至企业,进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振行业信心,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但是根据调研,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未收到2024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截至2025年4月份,仍有十余家企业未拿到或未全部拿到相应的专项资金。

     同时,财资环〔2024〕119号文件也明确了继续对2024年及以后年度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活动继续给予支持。但是现阶段仍框定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气调节器、微型计算机”等五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长远看,两部门也将根据环境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对专项资金支持的产品种类进行动态调整并另行发布。比如九类产品以后是否需要纳入、“四机一脑”是否退出,目前尚未可知。

     对2024年及以后年度开展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由中央按照因素法分配至省级,具体涉及4项因素。其中相关省份上一年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处理量占比70%,是众多因素中占比最高的一项。其实也是给行业一个信号,企业多劳多得。因此,2024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处理量相较于2023年基本持平。根据2025年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公示的《2024年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处理种类和数量情况》,文件显示,2024年全国92家废电器回收处理企业共规范回收处理“四机一脑”数量约为9560万台/套。2023年全国废电器回收处理量约为9673万台套(数据来自《2023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业研究及2024 展望》报告)。

     但是在专项资金政策下,行业商业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以往企业按照确定的基金补贴标准、拆解量可清晰的测算自身收益,从而制定回收价格和经营策略,但按照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每年度补贴的总额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平均到每台的补贴额度可能随着拆解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如果市场回收价格无法有效传导,则可能出现明显的收支倒挂,进而大幅亏损。以2024为例,当年规范回收处理废电器的专项资金2025年才能发放,而且补贴额度尚不清楚。截止到2025年3月24日,财政部预算司公布了《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表》,其中明确了,其中2025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预算为50亿元,预算数为2024年(75亿元)执行数的66.7%,同比下降33.3%,。文件发布后,对行业产生了明显影响,企业普遍预期2024年的补贴总额相对基金时期将有大幅下降,行业因此短暂出现了部分企业调低收购价格或停收的情况。

     根据财资环〔2024〕119号文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处理量分配的金额,依冰箱、空调、微型计算机、电视机、洗衣机3∶3∶2∶1∶1比例确定。分配比例会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环境管理形势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调整。由于在分配资金的时候遵从了不同废电器不同比例,将大幅影响各类废电器的专项资金额度,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分配的总额度不明晰,那么在专项资金实施周期内,企业都处在“拆盲盒”的状态,无法安排生产计划,也只能在申请专项资金的下一年核算上一年的经营情况,不利于企业正常开展生产作业。

     因素分配法中,还有一个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许可核定回收处理产能实际运行负荷率,占比为5%。这一项也是鼓励企业要干得好,开足马力干,那么相应的会多安排资金。

图片

     但是,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为了完成更高的拆解处理目标,不得不提升废电器的采购价格,致使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在专项资金额度降低的前提下,最终会导致利润进一步压缩,甚至于要大幅亏损。据估算,如果2025专项资金分配用于2024年废电器规范回收处理的资金少于30亿元,行业将面临亏损。

     在财资环〔2024〕119号文件要求之下,家电生产企业自建或控股的处理企业,在满足申领资金前提下,也可以申请专项资金,但是对于处理量的核算有额外的要求,对处理家电不足200万台的,每台均按照0.95计;对处理家电200万台及以上的,0到220万台的部分每台按照1计,220万台以上的部分每台按照1.05计。现阶段,海尔已经在青岛莱西建造并运行了废电器回收处理企业,而且有计划在湖北荆州再建造一个废电器回收处理工厂。据悉美的有计划在重庆建造废电器处理工厂,格力在珠海要建造废电器处理工厂。家电生产制造企业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另外,根据2025年2月13日,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申请企业标准和条件的通知》(环固体函〔2025〕8号)的规定2026年及以后申请专项资金的,位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上一年度上述五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处理总量不少于60万台(套),位于其他地区的企业上一年度上述五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处理总量不少于80万台(套)。那么原有的废电器回收处理企业还将继续为了更高的规范回收处理量进行竞争。整体而言,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浪潮,预计2025年行业规范回收处理量将超过1亿台套。

     我们再次呼吁,各方应谨慎提升规范回收处理量,理性向回收端传导降低回收价格十分关键,以避免出现整个行业亏损的局面。

     如何认定各废电器回收处理企业的规范回收处理量,2025年2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固函〔2025〕45号),规范和指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文件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对申请专项资金企业上一年度规范回收处理废电器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审核确认,生态环境部对各省上报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有所调整。生态环境部委托部固管中心对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结果进行核实,方式以远程视频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同时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指南(2019年版)》基础上试行版指南对部分章节做出调整,例如删除附2应予扣减的“情形1”“1.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或报废品。2.海关、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罚没,并委托处置的电器电子产品。调整部分废电器的物料系数等。

     根据财资环〔2024〕119号文件,专项资金实施期限为2024年至2027年。期满前根据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环境管理工作形势开展评估,并结合绩效等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和延续期限。专项资金政策对于解决历史欠补问题意义重大,但其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大,可能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在专项资金实施周期内,尽快开展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目标责任制的政策研究工作,原因是实施回收目标责任制是国际上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取的一种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的有效举措,也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在家电行业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进回收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不但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振内需,同时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回收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为行业落实绿色责任带来新机遇,将有效提高废旧家电的正规回收率,促进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政策下废电器回收处理行业还在调整阶段,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该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2025年及以后年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直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直接拨付到企业,不再通过各地级市、区、县等相关财务部门转付。另外,还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尽快制定各地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确保专项资金实施期间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此外,我们呼吁行业企业与我们一起做好行业统计、协调工作,拒绝盲目内卷,共同打击非法拆解,携手前行,探索推动回收目标责任制,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转自: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



更新日期: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