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绿色再生

【再生材料】欧盟纺织业可持续与循环政策演进、工具实践与中国应对

字体大小:

全球纺织业是世界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应链涵盖原料种植、纺纱织造、染整加工、成衣制造和零售流通等环节,形成了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网络。在这一体系中,欧盟不仅是重要消费市场,更在规则制定、供应链治理和贸易政策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力。欧盟纺织业产值庞大,关联数百万就业岗位,其市场规模与监管能力使其在全球纺织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以快时尚和大规模出口为特征的传统商业模式,因过度生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难以为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耐用性、循环利用和环保属性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由此,欧盟自2019年起陆续推出一系列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政策框架,推动纺织产业进入制度化转型阶段。

本文以欧盟纺织业可持续与循环政策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战略背景与政策演进脉络,重点解析数字产品护照(DPP)、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和产品环境足迹(PEF)等核心治理工具的作用机制及实施成效,并进一步提出中国纺织产业应对欧盟新规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纺织业绿色转型和国际规则对接提供参考。



一、欧盟纺织政策演进的背景与动因


1.立法背景与动因





1.环境内因


根据欧盟研究,纺织品消费对环境和气候的整体影响位居第四,仅次于食品、住房和交通。在水资源和土地利用方面位列第三,在原材料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分列第五。与此同时,每位欧盟公民每年丢弃约11公斤纺织品,全球范围内更是每秒就有一卡车的纺织废弃物被填埋或焚烧。自2000年以来,纺织品产量快速扩张,到2015年已接近翻倍,预计至2030年,服装和鞋类的消费需求仍将增加逾63%,其对资源、水、能源及气候的不利影响正持续加剧。解决纺织品生产和消费问题迫在眉睫。



2.经济战略


纺织业不仅是高资源消耗与高排放行业,更是欧洲重要的经济支柱。该产业包括逾16万家企业,提供约150万就业岗位,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1620亿欧元。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区域发展、就业稳定和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新冠疫情暴露出产业链韧性不足和竞争力下滑等问题。推动绿色转型,不仅有助于行业复苏,也将为欧盟内部市场建立统一的可持续标准,从而培育循环经济新动能,保持其全球竞争优势。



3.社会诉求


欧洲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快时尚”模式的批判与对可持续消费的需求日益高涨。与此同时,“漂绿”现象引发了公众对企业环境声明真实性的质疑。政策层面因而需强化对纺织产品可持续性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回应社会对于公平、透明和道德消费的呼声。



4.全球规则主导权


作为全球纺织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欧盟不仅着眼于内部治理,也意在通过纺织品治理输出政策与标准塑造国际规则。例如,产品环境足迹(PEF)、数字产品护照(DPP)等制度,可能成为跨国纺织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准入条件,并逐渐扩展为全球产业链的事实性标准。通过在纺织循环治理上率先立法与实践,欧盟力求在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并维护其长期的制度性竞争优势。



二、欧盟纺织循环政策演进




欧盟在全球纺织业可持续与循环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其政策以全生命周期治理为核心,构建了层级递进、系统协同的法律框架,实现了从宏观战略到专项落实的有机衔接。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以“2050 年实现碳中和” 为核心目标确立宏观战略蓝图,为后续立法与战略提供了顶层设计。2020年出台的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 CEAP)首次将纺织品纳入“关键产品价值链”,凸显其在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中的重要性。

在此框架下,欧盟于2022 年推出了《欧盟可持续与循环纺织战略》(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其作为首个覆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的专项政策,进一步提出强制性生态设计标准、禁止未售与退回产品销毁、微塑料污染治理、信息披露与产品数字护照(DPP)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扩展及企业环境声明规范等变革性措施,以推动纺织业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型。




1.生产环节


欧盟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ESPR)建立横向法律支撑。该法规于2024年7月正式生效,确立了生态设计的框架性要求,并纳入DPP、环境信息披露及禁止销毁未售纺织品等条款。预计2026年将出台纺织业具体实施细则,并于2028年实现全面强制适用。值得注意的是,若最终采用产品环境足迹(PEF)作为评估工具,羊毛、棉、丝、麻等天然纤维可能因环境足迹和资源占用问题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此外,欧盟于2023年提出修订《纺织品标签法规》,将数字标签和循环信息模块纳入体系,并与DPP衔接,以提高产品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2.消费环节


欧盟通过立法强化消费者保护,打击“漂绿”行为,推动绿色市场需求转型。2022年和2023年出台的《为绿色转型而赋能消费者指令》(Empowering Consumers in the Green Transition Directive)及《绿色声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可验证的环境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依据可靠数据做出可持续选择。



3.在回收与废弃物管理环节


欧盟持续强化制度约束。2021年出台的《废物运输条例》(Waste Shipment Regulation)限制纺织品废弃物出口。2023年,欧盟提议修订《废弃物框架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WFD),要求成员国自2025年1月1日起建立纺织品废弃物单独收集系统,并统一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以系统性应对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导致的环境压力。



4.社会动员与科研创新


2023年发起的“重置时尚”(#ReFashionNow)运动旨在提升公众对可持续时尚的认知与参与。同年初版的《纺织品生态系统转型之路》(Transition Pathway for the Textiles Ecosystem)及欧洲循环经济利益相关者平台(European Circular Economy Stakeholder Platform)则促进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在科研方面,“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计划资助纺织循环技术与工艺的研发与推广,推动产业沿技术创新与可持续路径不断发展。



三、欧盟纺织重点政策工具


欧盟纺织重点政策工具

三、行业应用案例





1.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


①发展历程

欧盟纺织品领域的EPR演进经历了由框架确立到战略倡议、再到强制立法的过程。2008年《废物框架指令》(WFD)首次引入EPR概念,2018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EPR最低通用要求,并规定成员国须自2025年1月1日起实现纺织废物单独收集。2023年7月提出WFD修订案,拟建立统一的纺织品EPR制度,引入生产者登记、责任组织(PRO)以及“生态调节费”等机制。2024年议会与理事会相继形成立场,并于2025年2月三方谈判达成临时协议,确认EPR框架与成员国20个月转置期。预计指令将于2025年底正式通过并刊登,欧盟统一EPR体系有望在2027–2028年全面落地。

图片

1 欧盟纺织EPR相关政策法规发展进程

②主要内容

欧盟在WFD的多次修订中逐步确立了纺织品EPR的完整制度逻辑,即以生产者注册与责任组织为执行基石、以单独收集义务和禁止销毁条款为制度刚性、以生态调节费为经济激励、以透明度条款为监管保障。纺织品EPR的核心内容主要如下:

生产者范围定义(Directive (EU) 2018/851, Art. 8a,已生效):凡在欧盟境内首次将纺织品投放市场的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以及通过跨境电商等远程方式销售纺织品的经营者,均被界定为“生产者”。这一规定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承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责任,避免出现“监管洼地”。

生产者注册与责任组织机制(COM(2023)420, Art. 26,立法程序中):生产者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注册制度,并通过加入“生产者责任组织”(PRO,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Organisation)或选择单独履责的方式来保障废纺织品的收集、再利用与回收。PRO 将承担资金管理、废弃物收集和再利用网络的运营职责。

纺织品废弃物的单独收集义务(Directive (EU) 2018/851, Art. 10,已生效):2025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将纺织废弃物与混合废物分离处理,从而进入专门的回收体系。

费用“生态调节”机制(Directive (EU) 2018/851, Art. 8a,已生效):生产者需根据其产品的环境性能缴纳差异化费用,具体包括耐用性、可修复性、可回收性以及含有再生纤维比例等指标,从而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在设计与生产阶段优化产品结构。但针对纺织品的具体应用规则则需等待2023 年修订案及其配套委托法规明确。

禁止销毁可再利用物品(COM(2023)420, Art. 20a临时协议文本,立法程序中):生产者和零售商不得随意销毁滞销或可再利用纺织品,而应通过再利用渠道、社会回收组织或二次市场进行流通,旨在遏制“快时尚”造成的过度浪费。

透明度与数据报告义务(COM(2023)420, Art. 37,立法程序中):生产者和PRO 必须定期向主管机关报告纺织品的投放量、收集量、再利用与回收率,以确保欧盟层面的监管与横向比较。欧委会将在 2029 年前评估是否设立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率强制性目标。

③应用案例

在欧盟统一纺织品类EPR制度仍处于立法进程中,部分成员国已率先推进相关实践。法国自2007年起实施全国性纺织EPR体系,成为全球首个将EPR制度作为纺织品废弃物管理核心政策工具的国家。在该体系下,生产商主要通过向生产者责任组织 Refashion(前身为Eco-TLC)提供资金支持以履行其义务,该组织目前覆盖法国约95%的纺织品市场份额。制度实施以来,法国纺织废弃物收集总量与环境效益均显著提升。收集量由2013年的16.3万吨增至2022年的26.0万吨,增幅约60%。同时,2023年通过收集、分拣、二手利用与回收,共减少约4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公斤纤维实现2.1公斤碳减排。然而,尽管法国纺织品绝对收集量上呈稳步增长,收集率却由2020年的39%降至2022年的31%。“量增率降”现象的核心成因在于快时尚与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导致法国纺织品市场投放量急剧攀升,其增速显著超出回收系统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尽管EPR制度能够促进废弃物收集总量的增长,但若缺乏对消费环节的有效约束与收集基础设施的持续扩展,收集率仍可能面临结构性下行压力。



2.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


①发展历程

DPP为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转型的核心数字化工具,是欧盟一系列绿色法规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在《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ESPR)提案中正式引入DPP,并提出其具体技术与数据要求将通过后续授权法案予以细化与落实。在同月发布的《可持续与循环纺织战略》中明确将在纺织品行业引入DPP。2025 年初发布的 ESPR 2025-2030工作计划将纺织品列为首批优先实施 DPP 的行业。预计 2026 年初,欧盟将发布纺织 DPP 的“委托条例”,详细规定产品必须包含的数据项、格式与技术标准,并设定品牌的合规时间表。最终,到 2030 年,DPP 在纺织行业将实现全面强制执行,成为产品合规与市场准入的基本前提,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可持续循环模式转型。

图片
图1 欧盟纺织DPP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进程

②主要内容

DPP旨在通过强制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信息手段,确保投放到欧盟市场的产品符合欧盟相关法规与技术标准。其核心在于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机制,该机制将其定义为一个超越传统“数字标签”的统一信息平台,强制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流通的产品需配备统一的数字标识,涵盖性能指标、溯源信息、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及使用指南等实时准确数据。针对纺织品行业,DPP要求生产商对从纤维原材料合成、纺纱、织造、印染到成衣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中的碳足迹、纤维成分、可循环性参数及制造商信息等进行全面采集、量化与认证,并及时予以披露,以推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供应链透明度建设。通过二维码、NFC标签或射频识别(RFID)等物理载体,DPP将实体产品与数字化信息无缝关联,使消费者、贸易伙伴和监管机构能够轻松获取产品相关数据,从而支持购买决策、促进回收与维修,并强化市场监管。所有信息将存储在欧盟委员会设立的统一注册数据库中,欧盟委员会、市场监管机构和海关等政府部门均被授权访问此数据库,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履行在欧盟法律框架下的职责,从而强化市场监管,保障法规的合规性。

③应用案例

尽管DPP在纺织行业的强制性实施尚未开始,但许多领先的纺织企业和品牌已积极参与试点项目,自愿性地测试并实施产品追溯系统。例如,英国时尚品牌PANGAIA推出了基于数字身份的ReWear平台,以推动循环时尚并减少资源浪费。该品牌与EON合作,为每件服装配备唯一的二维码,使消费者可访问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护照,涵盖制造历史、材料构成及环境影响等数据,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透明。此外,PANGAIA进一步利用该数字技术构建了ReWear点对点转售平台,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自动提取产品信息并快速上架闲置衣物,极大简化转售流程。该机制有效延长服装使用寿命,减少填埋浪费,形成消费者可轻松更新衣橱、产品实现多生命周期利用的双赢局面。



3.产品环境足迹


①发展历程

产品环境足迹(PEF)源自欧盟“绿色产品单一市场倡议”,用于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2013年,欧盟发布《建立绿色产品单一市场》公告,确立了PEF的政策框架,并由联合研究中心(JRC)推出《PEF方法学指南》,同年启动首批试点(2013–2018),将服装与鞋类纳入其中。2019年,PEF进入过渡阶段,重点监测既有规则、开发新规则并推进方法更新,服装与鞋类仍被列为优先项目。2020年,《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将PEF嵌入生态标签和可持续产品政策,强化其在绿色声明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2022-2024年,服装与鞋类PEF规则(PEFCR for Apparel & Footwear)经品牌测试不断完善,引入“循环足迹公式”、耐用性和可修复性等指标,以量化再生纤维与回收路径效益。2025年5月,欧盟正式批准PEFCR 3.1版本。该规则将先以自愿方式实施,预计2026年更新方法学与流程,2027-2028年发布新版数据库。

图片

2欧盟纺织PEF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进程

②主要内容

PEF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估(LCA),旨在提供量化和传达产品环境影响的统一规则。该方法以 ISO 14040/44 等全球标准为基础,定义了16个环境影响类别(详见表2),用于评估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废弃物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各种潜在环境影响。通过对物质流、排放物和废弃物流进行精确建模,PEF得以实现对环境影响的全面理解与有效管理。

图片

2 PEF影响类别


服装和鞋类PEFCR是欧盟在通用产品环境足迹方法基础上,为服装与鞋类产品制定的行业特定规则,旨在确保该类产品在生命周期环境绩效核算上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该规则在建模范围、数据收集、循环利用处理及特定行业情境等方面提出了精细化要求。首先,原材料层面,该规则对不同纤维种类规定了差异化建模方式,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清单中明确区分原生与再生来源,以避免低估或高估再生料的环境贡献。其次,其在使用阶段引入耐用性和修复性参数,通过默认寿命和修复性乘数标准化建模,体现产品在生命周期延长中的环境效益。此外,在再利用、二手流通、回收和能量回收等情境强制应用循环足迹公式,以科学分配环境负担和收益,确保不同循环路径在核算中具有可比性。在数据质量上,该规则强调优先使用一级数据,如企业自身统计或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及供应链数据,并设定最低可接受的二手数据标准,以提升透明度与精度。此外,该规则还针对纺织业特有的环境风险,如合成纤维洗涤产生的微纤维排放,建立了专门的建模模块,体现其对前沿环境议题的响应。

③应用案例

目前,PEF在纺织品领域仍处于自愿试点阶段,但未来将逐步转为强制性要求。H&M自2019年起作为技术秘书处成员参与服装与鞋类PEFCR制定,在方法学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企业实践中,H&M通过PEF评估识别出T恤生命周期中棉花种植及使用阶段(特别是洗涤与烘干)为主要环境负荷,并据此调整材料策略,转向有机棉、再生棉和莱赛尔纤维等更可持续原料。H&M承诺在该规则发布后三年内全面采用该方法核算碳足迹,并在2023年披露中指出,其近80%的材料已为再生或可持续来源。同时,H&M还推广耐用性测试和创新回收模式,如“Looop”店内旧衣回收系统,以延长产品寿命并减少对原生材料的依赖。




四、我国应对策略






1.推行绿色生态设计,引领清洁生产转型


全面贯彻绿色设计理念,重点提升产品的耐用性、可修复性与循环利用性。加速推广应用低液比染色、无水印染和节能织造等清洁生产技术,有效降低能耗与化学品用量。在纺织产业集群内建设绿色制造示范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改造。绿色设计与工艺创新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将增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




2.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绿色科技产业化


重点突破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回收等关键技术,着力发展化学法再生技术,攻克混纺织物组分分离、有色纺织品脱色及化学品残留等瓶颈,提升再生纤维品质与产业化水平。同时推进智能化分拣装备的国产化进程,降低对进口技术的依赖,提升分拣效率与准确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构建本土环境足迹核算体系,提升环境数据公信力


加快建设本土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数据库,确保数据真实反映中国本土生产能耗与环境影响,并开发覆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足迹核算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中外环境影响数据互认,争取在欧盟产品环境足迹等壁垒措施全面实施前增强国际话语权,以降低企业未来出口合规成本。推动企业加强碳足迹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数据互通。




4.建设可信追溯系统,增强供应链透明合规


建立健全供应链信息化与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原材料来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等关键数据的动态采集与第三方验证。推动企业应用区块链、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构建数字产品档案,提升供应链可追溯性与合规性水平。同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工权益管理机制,确保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数字化治理不仅有助于应对国际合规要求,也可提升产业链整体管理效能。




5.强化国际协同与互认,降低行业合规壁垒


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规则构建,将国际合规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深入参与纺织领域全球标准制定,推动将“等效互认”纳入双边及多边协议,并在再生纤维等重点领域开展互认试点,实现“本土检测、国际通行”。通过构建多边互认机制,不仅可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更将增强我国在国际纺织可持续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能力,助力中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五、结语




欧盟纺织业可持续与循环政策的演进,体现了其在环境治理、经济战略、社会诉求与全球规则制定等多重动因下的系统性转型。通过数字产品护照(DPP)、生产者责任延伸(EPR)与产品环境足迹(PEF)等工具,欧盟正在逐步构建覆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框架,并将其内化为市场准入规则,对全球纺织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既意味着绿色升级、技术创新与标准对接的机遇,也带来合规成本与市场准入的挑战。因而,中国纺织业亟需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国际规则适应力与竞争力。

(作者系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政策研究员)

来源:再生材料-坤舆数据空间、资源再生杂志】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



更新日期:2025-10-24